List Headline Image
Updated by Ntcri 朵朵 on Apr 26, 2016
 REPORT
Ntcri 朵朵 Ntcri 朵朵
Owner
47 items   1 followers   0 votes   10 views

工藝設計相關博物館

更多國內工藝博物館,請見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的台灣博物館名錄。完整的日本民藝館,請見日本民藝協會的整理。更多國外設計相關文化機構,請參考愛爾蘭工藝協會的整理

玻璃工藝博物館

1936年(昭和11年)6月25日開工,同年12月25日落成,座落於新竹公園西北方,當時主要作為集會、迎賓、招待所之用,為招待日本天皇、皇族與高級官員之行館。然而隨著時空歷史的演變,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1945年為國民政府委員會住所,1999年改建為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
玻璃工藝博物館的成立,旨在結合文化與觀光資源,協助新竹玻璃產業升級,讓民眾及業者參與並瞭解新竹玻璃產業的開發與應用。館內除了陳設玻璃作品外,還積極推動工房教學,讓民眾在視覺的欣賞外,還能進一步觸摸與創作,以貼近玻璃創作所帶來的另一種震撼。

珊瑚法界博物館

台灣週遭海域為全世界少數有生長〝寶石珊瑚〞的區域之一,更曾是全球珊瑚產業史上最光耀的一頁,而南方澳正是全台珊瑚最重要的集散中心。但是珊瑚產業沒落的速度之快,甚至沒有留下完整的相關記錄;賴榮興希望盡己所能地保留住些許南方澳珊瑚文化見證的紀錄。
民國88年(88.01.23),有了學者朋友的肯定與家人的支持,賴榮興將自家改建,正式成立『珊瑚法界博物館』,法界之名是靈鳩山創辦人心道法師取的。賴榮興在珊瑚雕刻上的貢獻,使得珊瑚博物館得以成立,珊瑚作品都能得到妥善的保存;而近年逐漸成熟的環保意識,也與他的態度不謀而合。
如今,「珊瑚法界博物館」已成為宜蘭縣內一個重要的文化據點,記錄著南方澳的珊瑚年代。
目前作品累積十幾個系列在博物館展示,由美術系畢業的兒子賴元淵夫婦傳承經營。提供更多民眾認識珊瑚生態以及其產業文化發展,透過專業導覽解說服務及展覽的方式,賴元淵的接棒,期望自己守護住父親的理念:教育傳承與文化紀錄保存的使命。

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中華服飾文化中心(CTCCC)的設立與發展,致力於透過服飾推動東西文化交流並促進中華文化與台灣社會的對話。這樣的願景,乃植基於天主教輔仁大學的特色與使命(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旨與目標五)。
在織品服裝學系創系六年之後(1976),開始透過典藏、保存與推廣台灣原住民的織品服飾,以堅定的腳步及獨特的方式,朝向實現此願景的目標邁進。當時台灣的政經局勢,是以工業化及現代化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大量紡織成衣的出口的具體意義,不僅滿足西方的消費者而已,這股趨勢,同時也促進了台灣本地服飾的西化。那個年代,一般人對保存台灣原住民或漢人的傳統服飾並不感興趣,但不幸的,卻是有商業眼光的人開始利用這些傳統服飾炒作並販賣給外國觀光客賺取利潤的時候。許多眼光獨到的企業老闆,甚至用台灣原住民的織品和服飾,當成餽贈國外合作廠商及友人的禮物。職是之故,使得台灣本土的服飾文化,面臨斷層與失傳的處境。
在傳統服飾嚴重「出口」以及本地服飾持續「西化」的雙重壓力下,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開始以具體的行動,回應這個無法阻擋的洪流。因此,保存並重新發現傳統織品服飾的豐富文化遺產,就成為以教育為職志的織品服裝學系,一條獨特的取徑。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自民國 77 年倡議興建,至民國 89 年 11 月 26 日正式開館啟用,歷時 12 年,是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除致力於展現臺灣陶瓷文化,激發社會大眾對陶瓷文化的興趣與關懷,提升鶯歌陶瓷產業及地方形象,推展現代陶藝創作,促進國際交流;更積極參與臺灣陶瓷文化之調查、收藏、保存與維護工作,提供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

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

從阿祖開始至今80餘年,整個家族就跟陶瓷脫離不了關係,新旺集瓷在台灣陶瓷重鎮-鶯歌,已佔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與地位,它幾乎見證了整個鶯歌發展陶瓷器的更迭與興衰。
從第一代阿祖開始家族就以製作陶瓷為本業,第二代許新旺接手後,將傳統的瓦片廠轉型為生產民生用食器-碗的工廠,以及建築用磁磚、紅鋼磚,在20年內陸續創立「燈塔牌」與「金鋼牌」,瓦窯造型的「燈塔」,象徵點亮鶯歌陶業;「金鋼」則是呼應產品的堅實可靠,兩大品牌,迅速在台灣崛起,奠定下公司發展方向。
第三代接手後,引進先進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更成功行銷海外。 第四代接手經營後,除了思考如何保護近百年來的企業文化,更要向前跨出新頁,於是創立「集瓷」品牌,設計具有年輕創意、精緻、客製化的陶藝商品,這是新一代的自我挑戰與嘗試,也代表著,年輕世代對陶瓷的創新與夢想。
新旺集瓷歷經四代的傳承,幾經產品項目的變革與品牌的再創新,新旺集瓷在台灣陶瓷重鎮-鶯歌,已佔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與地位,它幾乎見證了整個鶯歌發展陶瓷器的更迭與興衰。第四代經營者許世鋼、吳佳樺兩夫妻,為了保存80年來的歷史故事與紀念創業者所留下的精神,故決定成立觀光工廠與「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也可作為陶瓷工藝推廣的一個重要推手。
遊客在紀念博物館中,可以看到在陶瓷器工藝發展史與過往的產品;在工廠,可以親身感受陶瓷器製作的過程,也可自己動手製作個人化的陶藝商品,為觀光工廠的旅程,留下堅實、永恆的回憶。

公元1990年(民國79年)台北縣永和市仁愛路成立『展示中心』,專營『台灣石壺』、『台灣高山茶』、『中國十大名茶』。
公元1993年(民國82年)台北火車站二樓廣場主辦『1993台北石壺藝術精品展』。
公元1995年(民國8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承辦『歷代紫砂瑰寶展』之『台灣精品石壺展』。
公元2000年(民國89年)台灣清華石壺藝術中心『全球資訊網』建構完成。
公元2009年(民國98年)新北市永和區保順路成立『茶藝文化服務中心』。

臺灣民窯--陶藝創作、休閒旅遊的生態園區

臺灣陶集結多位傑出的創意設計達人,將傳統陶藝技術與現代文化創意設計相結合,以達『藝術走入生活,生活進入藝術』之境界。此外,臺灣民窯休憩園區擁有奶瓶餵魚區、龍龜窯、兔子、鳥園、許願甕牆等特色景觀,提供親子陶藝教學等多項休閒娛樂。
臺灣民窯緣起是向老爸借膽,麥氏兄弟手牽手一起向前走,養了一群會吸奶的鯉魚,會打洞的兔子,會空中攔截的小鳥及四條流浪狗,還有一座世界獨一無二龍龜造型材窯的好所在,這裡有鳥語花香,百蛙其鳴,蝴蝶飛舞,又可烤番薯;日子快樂的無法數…..。
西元2006年的某個夏午,三位志同道合的藝術工作者,在燒窯討論之時,希望將『臺灣民窯』轉型,進入另一個里程碑,將傳統陶藝技術結合現代文化設計,為臺灣的陶藝文化開闢出新的「生命」,於是「臺灣陶創作團隊」誕生了。並陸續邀請多位藝術家持續加入團隊中……。自創團以來,創作團隊多次應邀金門、台南、高雄等地的酒廠、官窯、文化局….等,與各文化藝術、中衛發展中心、學術單位研發創意產業合作的方案。諸如酒瓶造形設計、養生按摩系列設計、北京奧運的吉祥物陶瓶設計、治野創意餐具系列…等。

陳逢顯 | 毫芒雕刻館 Chen Forng-Shean Miniature Art Museum

陳逢顯自幼愛好美學,1981年初入毫芒雕刻領域,至今有100餘件創意作品,1993年以來作品受邀世界國際媒體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新華社、中新社等100多次熱切採訪報導,作品廣為國際收藏家、台北故宮、國父紀念館、機關團體、私人收藏,並曾獲聘擔任藝文單位評審委員、審查委員、策展委員、諮詢委員、榮譽顧問、榮譽院長等。
自發表作品以來,陳逢顯老師每發表一件作品,皆受萬眾矚目,無數國內外媒體爭相採訪,展覽單位競相邀請展出,奠定其在毫芒雕刻創作領域的地位。也因而吸引不少收藏家願出高價收購珍藏,但陳逢顯老師卻不為金錢所動,一件也不賣。對此陳老師表示:「作品得到肯定固然很高興,但是一旦被私人收藏,別人就無緣見到,而且牽涉到商業行為,市場性難免牽制創作的自由與純粹,如此便失去創作的趣味性。而且任職於中央印製廠的收入已足夠生活所需,錢夠用就好,我還是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讓更多人欣賞。」

琉園水晶博物館

1994年,王永山與一群熱愛琉璃藝術的夥伴,抱持著「打開華人水晶玻璃世界」的夢想,創立了「tittot琉園」。「tittot」是中文「剔透」的諧音,「剔」蕪存菁、通「透」明亮,是中國文化對人、事、物最極致的讚嘆。
我們以中華文化的優美做為養分,以最能呈現精雕細工的脫臘鑄造技法,精緻、準確的詮釋出現代中國之美。每一件創作都是融合古今的設計。獨特、現代而不失傳統之風骨;平易近人但不媚俗;親切自然而不譁眾取寵,這正是琉園對琉璃藝術的堅持。
1999年,琉園創立兩岸三地第一座琉璃博物館「琉園水晶博物館」;2003年,琉園正式掛牌上櫃,是全臺灣第一家掛牌上櫃的文化創意產業。我們用自信打造新時代的價值,將琉璃藝術深深扎根於日常生活中。現今琉園已成為華人玻璃的代表,其作品亦屢獲國際重要展覽邀請展出,並廣被全世界各重要博物館典藏。
琉園不僅僅是創作,更將人文關懷與萬物祝福灌注於每一份作品之中,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我們之後也將以無窮的創意與熱情,持續帶領華人的琉璃世界,在世界發光發熱。

琉璃工房天母國際藝廊

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於台灣。楊惠姍、張毅創立了第一個琉璃工作室,成為當今華人世界極具規模的琉璃藝術與文化品牌。琉璃工房選擇以“脫蠟鑄造法”(Pâte-de-verre),在世界琉璃藝術蓬勃發展,卻獨缺中國琉璃的情況下,將中斷數千年的中國“琉璃”文化傳承下來。從一無所知的黑暗中摸索,提升到過去全世界不曾有過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以這個技法述說琉璃工房與民族文化、歷史間依存的情感。如今,琉璃工房在全球已成為琉璃藝術的代名詞,楊惠姍與張毅被譽為當代琉璃藝術的開拓者與先鋒。琉璃工房於亞洲與歐、美等地設立七十家藝廊;不僅作品多次受邀至日、美、英、義、德、法等國展出,尚有超過20件作品,獲世界級重要博物館的永久典藏,而全世界至少有32位國家元首,接受過琉璃工房作品作為贈禮,亦多次選入奧斯卡及艾美獎頒獎盛典禮籃。

袖珍博物館

成立於1997年3月28日的袖珍博物館是亞洲第一座專門收藏當代袖珍藝術品的主題博物館。袖珍博物館尋訪世界各地網羅一流袖珍藝術大師作品,擁有排名世界級的收藏規模,包羅萬象的袖珍精品經過組合佈置後,主題作品目前展出約兩百餘件,主要有呈現整座建築內外佈置的娃娃屋(Dollhouse)、各種房間精緻寫照的夢幻屋盒(Roombox),趣味創意的主題作品等。從兩千年前羅馬遺跡一窺當時羅馬帝國的壯闊景緻到90年代美國百萬公寓裡感受紳士名媛的舒適享受;義大利水都威尼斯的浪漫風情;極盡豪華的英國女王白金漢宮、倫敦東郊的貧民窟;童話世界中的白雪公主,漫步袖珍博物館如同進入異國風情的時光隧道。本館開創之初主要鎖定歐美作品,因為東方還找不到博物館水準的同類作品。本館又鎖定現代作品,因為現代作品美輪美奐,各方面交待清楚,遠非古典作品之比,更具可看性與學習價值。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1990年10月廣州白雲機場空難事件,帶走陳樹火夫婦的肉身之軀,他們的精神卻成了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起步,一粒麥子死了, 唯有化為一片苗圃,麥子之死才不至於僅是一場悲劇。
長春棉紙關係企業經陳樹火先生草創而茁長,數十年來扎根台灣,省思紙孕育於中國文化,卻未能在現代發揚的遺憾,成立紙博物館一直是陳樹火先生的願望,雖然未能趕在他生前實現,但只要開始,永遠不晚。
在財團法人長春棉紙基金會五年的籌備下,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終於在1995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我們了解,博物館的生命在於互動,因此在這棟約一百六十坪的四層樓建築物中,我們以活潑的展示設計和引導觀眾參與的教育活動為主,希望能充分發揮紙博物館教育推廣的功能;藉著台灣紙歷史文物有系統蒐藏與彙整,我們更期望成為一座具有台灣本土特色的紙博物館。
1999年基金會與紙博物館統一名稱為「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更將紙博物館的理念行動化,使推廣的觸角深入全省各個鄉鎮角落。立足台灣、放眼世界是我們的抱負,但我們深知,得一步步,踏踏實實地漸進,路才走得長遠。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國立社會教育機構,以推廣社會科技教育為其主要功能,故其建館任務為研究、設計、展示各項科技主題,引介重要科技之發展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主要係從我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到工業發展、科技新知等各項應用科學,提供您充電進修的好去處。常設展示廳包含「水資源利用」、「台灣工業史蹟館」、「生物科技」、「交通夢想館」、「衣技織長」等區塊。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交趾陶館 Koji Pottery Exhibition Room

臺灣交趾陶的發展始於清末葉麟趾(葉王)及近代對交趾陶技藝傳承有極大貢獻的林添木,兩人皆為嘉義人。全國交趾陶多發跡於嘉義地區,交趾陶藝術為本市的工藝特色,故稱交趾陶的故鄉在嘉義。為持續推廣交趾陶技藝,嘉義市自1997年舉辦交趾陶藝術節迄今,本館亦於2000年5月13日正式開館啟用。
交趾陶屬於低溫多彩陶,源於漢綠釉,至清代受外銷貿易陶的影響,低溫釉盛行,配釉方式受江西景德鎮上彩的影響,山西的琉璃與法花彩,以及西洋傳入的琺瑯彩影響更具深遠,從早期的單彩、三彩、五彩發展至今日的多彩交趾陶。交趾陶基本釉色有:白色、古黃、淺黃、濃綠、海碧、寶藍、紅豆紫、胭脂紅、黑色、透明釉為基本釉色,另可調配至上百種釉色。中國從古至今,對陶瓷釉色的追求,無不想達到如玉一般的寶石光澤與質感,交趾陶也不例外。以黃色為例,黃色要求能達到像【琥珀】一樣的質感,綠色如【碧玉】、【翡翠】,藍色如【藍寶石】,紫色如【紫水晶】,紅色如【胭脂】,顏色亮麗卻有脫俗之感,因此交趾陶釉有【寶石釉】之稱。

水里蛇窯官方網站

水里蛇窯成立於民國十六年,由南投製陶師傅林江松(第一代窯主),鑑於水里當地為木材的集散地,燃料豐 富且陶土質佳,這些因素讓他決定舉家來到這裡成為當地第二戶的人家,也是最早到水里砌築窯爐的陶瓷工作者。由於第一戶人家是當地的大地主,剛開始頂崁還是尚未開發的荒地,因此地主希望藉由製陶師取土的需要來共同整地,把荒地整理成為可農耕的良田。 起初,窯場經營的狀況並非沒有遇到困難,在製作技術上經常遭遇到失敗的窘境,但這也激起窯主的研究精神,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由於他的努力,使得製陶技術得以成長,為水里成為陶藝之鄉的奠基者。約民國六、七十年左右,傳統窯場的價值受到了塑膠等工業製品的取代,此危機讓水里蛇窯逐漸成為夕陽產業。面對父親口中的「夕陽產業」,林國隆思索著拯救這個家族事業的方法。最終,他決定先充實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報考了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第一天到學校報到時,他便告訴後來影響他至深的陳煥堂老師︰「這科系是我的第一志願,也是唯一志願,因為我家裡工廠快倒了。」這番話,讓林國隆得到這位恩師的關注與幫助。在求學與業界實習之餘,他思考著水里蛇窯生存的價值所在時,發現蛇窯除了具有生產傳統陶瓷的能力之外,最珍貴的價值莫過於「文化」與「歷史」。因此於1983年接掌水里蛇窯時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秉持著「文化是有價值的,並且值得被保護」的理念開始執行歷經十年的老窯場改革計劃。這場革命將水里蛇窯具文化價值的部份進行產業化的包裝,並且賦予教育性。此舉讓水里蛇窯從生產陶瓷,轉型成為讓民眾學習歷史與傳統文化之文化創意產業。於1993年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節這一天,水里蛇窯打破了工廠技術隱私的限制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成為國內第一座觀光工廠「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以此守住水里蛇窯歷史命脈至今,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和認識充滿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傳統陶瓷文化。

添興窯陶藝村

1955年,由第一代窯主林陳梅女士(現任窯主,第三代林清河之祖母)率子林天鍫、林雙喜(第二代)等成創立於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里舊中潭公路邊(現稱集集綠色隧道)。初期設一座蛇窯專門製作實用之粗陶器皿(甕、缸、陶磚等)及琉璃瓦,成立後因產品精良普受愛顧,業務蒸蒸日上。1980年因應台灣陶瓷生態之轉變,率先轉型為以「陶藝文化結合觀光」的多元化經營。為台灣現存仍以產作為主的最老窯場之一,目前仍保留一座創窯至今已正式邁入一甲子,仍在燒陶的老蛇窯。曾獲選為「1994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十大優良廠商、1994台灣手工業產品評選展陶瓷類首獎、2003榮獲經濟部評定為「創意生活事業優良案例」、2004獲選為「文化創意產業著名商標」、2005獲頒「GSP優良服務標章」、獲選為優良竹炭產業廠商參加「2005、2006、2007台北國際食品展」、2008-2009獲文建會甄選文化產業補助、2009獲登錄為南投縣文化資產(歷史建築)。現任主人林清河(第三代)為南投縣陶藝學會創會長,除曾獲多次陶藝競賽大獎外,1995年更曾因「推廣陶藝有功及陶藝成就」獲獎而蒙總統、行政院長召見慰勉,2004獲教育部評選為「社教有功人員」,2007獲文建會頒贈「工藝之家」榮銜。

民國初年、日本商人 --齊藤株式會社-- 自越南引進漆苗在魚池鄉、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院、林業部、蓮花池藥草試驗場、及仁愛鄉新生村、國立中興大學蕙蓀林場等地繁殖,而其漆液與越南同品種,又稱為安南漆。此為台灣天然漆的起源。埔里種植漆樹的誘因在於民國48年,中共國旗被日本人焚毀而使兩國外交發生磨擦,演變成貿易斷交,直接衝擊生漆市場,在日本生漆市場有百分之八十的生漆是由大陸供給,生漆來緣突然中斷,引起加工業者的恐慌,紛紛轉向台灣採購,天然漆價格突然暴漲,由每公斤台幣六十元左右漲到八百元的天價,大埔里生漆年產量約五 公噸數量雖然少,但價高,祇要是天然漆生產者,收入都相當可觀,因此農民大量投入種植漆樹。
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天然漆產量約二噸,政府如果再不視或保護漆農繼續維持生產,台灣八十餘年的天然漆文化財即將在版圖上消失成為歷史。目前台僅存龍南天然漆文物館,實際經營漆數十年,保存 天然漆文物非常豐富,包括民初精漆製造漆桶、機械、己八十多年。

南投陶展示館

「南投陶展示館」座落於南投縣文化園區內,「南投縣文化園區」位於南投市,鄰近縣府文化局,交通甚為方便,園區內還包含縣史主題館、縣史圖書文獻室、南投縣藝術家資料館。
「南投縣文化園區」為全台首創以傳統建築物再行規劃的歷史園區,亦即「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範例。園區總面積約3200 平方公尺,其主體建築為日治時期興建的武德殿,「南投陶展示館」為附屬建築群之一,整體園區兼具歷史文化與美學價值,提供民眾一個親近藝術文化的優質空間。
近年來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激發地方人士對本身鄉土文化的重視,南投地區亦然。為保存南投地區傳統文化,「南投陶展示館」於民國83年開始進行規劃,並展開相關史料蒐集、文物評鑑等工作。在行政院文建會的補助指導與各界人士共襄盛舉之下 ,於86年12月14日揭幕啟用,努力推動南投地方陶藝文化等相關活動,期使南投陶文化得以永續發展。88年921大地震嚴重毀損, 歷經一年施工修復,於90年10月重新開幕。

南投縣因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生活常用竹材遍佈,日治時代位於本縣東南之林圮埔大坪頂地區,因孟宗竹林相幽美、翠綠連綿,乃定名為竹山;政府並於民國63年於竹山延平地區設立竹材專業加工區,推動竹產業。民國76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落實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政策,並發揚各縣市文物特色,特委託江韶瑩教授規劃籌設竹藝博物館。
「竹藝博物館」之設置,是以彰顯傳統與現代的竹藝品為主要內容,舉凡早期農業社會生活所需,衣、食、住、行相關之竹器,及現代竹工藝品、竹藝生態分佈皆有展示,並對南投地區竹材專業加工做一回顧與展望,以寓承先啟後,綿延興盛之意義。
竹藝博物館為一小型的專題博物館,於民國77年5月29日順利竣工開幕,為全國第一座啟用的地方文物特色館,也是唯一以「竹藝」為專題的地方性博物館。

董坐石硯藝術館

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董坐石硯,最早是從第一代硯雕大師董壬申先生(公元1908-1986,清光緒34年生)開始。早期由個人對硯雕的興趣轉變為文化事業,專於對螺溪石硯的雕琢,並由個人轉為家族經營方式,以學生用型硯台,內外銷國內及世界各國。在台灣,也有近八成的人都曾經使用過董坐石硯的硯台(原申平石硯工藝社),更擴大國人對硯台的認識與視野。
到第二代董坐先生時,對硯台藝術的執著更為堅持。對藝術、文化的推廣更為積極。從創作藝術、教學、到開放私人展館空間供人欣賞與解說,無怨無悔的一心只想讓文化紮根。他的每一件作品完成少者幾天,多者近兩年,作品都代表著深刻的內涵與感動,用心看會讓你體會雕琢的巧思與那跟時間賽跑無比的毅力。
董坐石硯提供私人展場的空間,雖然不是挺好挺大,但願讓喜愛藝術文化的訪客,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閒話家常、品茶、論文房、寫書畫,細細品味每一件作品,體會製硯的過程。期望我們的用心,能讓你們感受到。

豐原漆藝館

漆藝館是臺灣首座公立的漆藝展覽館,臺灣的漆藝發展可溯源至日治時代,當時臺中市內由於有大雪山及八仙山兩座林場,提供漆器工藝所需的材料,加上日人在中部地區有計劃的培植漆藝業,因此造就不少漆工人才,地利加上人和,促使臺中市漆器業的蓬勃發展。
民國50年代左右,由美國出資日本提供設備和技術,在豐原設立「米爾帕赫羅工廠」,專事生產介於木器及漆器間的沙拉碗,之後許多漆器人才自行到外開業,到民國六、七十年代,本地漆器店已達40多家,此時也是外銷日本的黃金時期,大部分漆器均由豐原地區輸出,豐原遂成為臺灣漆藝的重鎮。
時至今日,漆器工業已遂漸移至勞力密集的第三世界國家,豐原地區的漆藝工業盛況不再,因此漆藝館的設置代表的是漆藝創新與再生的火車頭,漆藝館設於風光優美的中正公園內,一樓為展示場和操作工作室,展出內容包括漆器工藝的史料和知名藝師的作品等等,二樓主要為地方文化產業展覽室和研習教室,這也是館方為了支援傳承技藝教學研習活動的地方,所以漆藝館不僅是有靜態的展覽,更兼具教育、產業、文化、休閒等功能的知性空間。

三義木雕博物館

本館原為「三義木雕藝術展示館」,是臺灣省政府建設廳為推廣木雕藝術,於一九九○年三月破土興建;同年五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加強文化建設」方案重要建設事項:「發展地方特色館」,擇定苗栗縣以三義木雕為地方特色,設木雕專題博物館,復於一九九二年四月核定列入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的重要文化建設專案,撥款新台幣五千萬充實展示工程。本館隸屬於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於 一九九五年四月九日 開館,為國內唯一以木雕館為專題之公立博物館。建館目標以發揚木雕為主,兼負木雕蒐集、典藏、展示、研究、推廣,並促使主題特色獲得維護、傳續、發揚與創新,成為生生不息,不斷成長的博物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期永續經營木雕博物館,落實博物館功能發揮及國際化,故於國家八一 00 專案撥款新台幣六千萬興建二館, 復於二○○三年五月完成二館擴建工程,增闢木雕教學、展示、典藏、圖書資料室等空間,並於當年獲得台灣建築獎,屆此,木雕博物館正式進入新的紀元,成為國際化的木雕專業博物館。木雕博物館之展示主題包括:雕刻藝術的起源、中國雕塑歷代風貌、南島民族木雕、三義木雕源流、建築家具、寺廟宗教、複合媒材及當代藝術邀請展、木雕藝術特展等九部份,將木雕之美具體呈現,讓觀眾對木雕的應用與藝術獲得完美的體驗。

千岱博物館(私人木雕產業博物館)

千岱博物館前身為日大雕刻廠,館長從事木雕業40餘年,有四大專門:1.各式佛像、2.原木桌椅、3.原木屏風、4.藝術創作品。
本館經營佛像雕刻數十年,雕刻佛像的技術純熟,將傳統佛像雕刻以另一種精緻細雕的方式呈現,讓參觀者了解佛像精美到可以用來裝飾,並不僅僅只用來膜拜而已,還可以當作藝術品收藏欣賞。
關於木雕桌椅、屏風家俱,由於本廠經營數十年,在早期工廠時代館長經常向木材進口商買大量的原木來製造雕刻,久而久之,館長儼然成為最大的買主,因而成為進口商的最愛。尤其是每當進口商進口高級原木時立即向館長報備,館長都是以第一順位優先買進木紋最漂亮的木材,所以本廠用木紋最漂亮的木材來製作高品質的天然桌椅、屏風。
對於藝術創作採自由創作為原則,由雕刻師傅各自發揮,館長為了使雕刻師傅了解創作的意思,灌輸要以愛的觀念來創作藝術品,要求雕刻師傅要有將作品收藏的心態來從事創作,如此一來,創作者對作品都喜愛極了,更何況是參觀者呢,讓參觀的客人對本館的藝術品都愛不釋手。

心雕居 陳炯輝紀念館

「心雕居」成立於民國七十六年,在苑裡海濱已經走過二十三個年頭。「心雕居」原是木雕藝術家陳烱輝的工作室,他過世之後,家族保留了這個空間,並且加以整建綠美化之後,成了一個充滿藝術個性的人文空間,人們來到這裡,可以欣賞自然的濱海景觀,聽風、看海,捧一杯熱咖啡渡過一個靜心、清心的悠閒時光。

  • 工藝中心圖書館附屬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位於工藝資訊館2、3樓。在此蒐集與工藝設計相關的國內外網站,一定有疏漏之處,歡迎補充。未來會持續增加資源以及修訂資源描述。

  • Tools